30000家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对冲业绩下滑or长久布局?

http://www.hxytw.com 2020/4/14 阅读数:298

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防护用品的短缺,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转产防护用品,并积极投身海外市场。

“现在每天前来咨询出口认证资质的客户就有200多家。在往常,一年也不会超过20家。”中国境内具有口罩等防疫用品CE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联络人张乐润称,“国内整个市场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国内口罩等防护用品供应趋于平稳,当下转产这一领域需综合考量。而转向海外市场,仅产品认证环节就需花费1~2个月的时间。等一切手续就绪后,相关企业能否抓住“出海”窗口期,还有待观察。

截至记者发稿,仍有 多家上市公司正在布局或扩产防护用品业务,其中纺织服装、母婴用品、日化企业等成为常见的身影。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将防护用品作为公司长久战略之一。亦有公司坦诚,此举只是为了实现对冲业绩下滑,未来是否长久布局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再做调整。

转产扩产背后的利益驱动

根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自 2020年2月1日~3月30日,全国超过2.8万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额温枪、消毒液、防护服、医疗器械”等相关业务。中国服装协会之前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26日,服装行业转产防护服、隔离服的企业超过109家,转产各类口罩的企业超过65家。

只是随着疫情的发生,转产企业也发生了较多变化。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防控并不明朗,原本很多转产的企业选择出口海外市场,部分企业持续增加投资和扩产。

需要注意的是,出口海外的防护用品需要获得当地的资质认证。比如,出口至欧洲的防护用品需要向欧盟授权的公告机构进行CE认证。目前中国境内有8家公司具有资质。

张乐润所在的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到,现在每天前来咨询CE认证的企业有200家左右,已经持续了10天左右。在往年正常状态下,一年前来咨询的企业也超不过20家。

“市场狂热的情绪在蔓延,很多企业都想借着这个机会获取一定的收益。综合来看,医疗器械企业转产占25%~30%左右,服装企业占20%左右。”张乐润表示。

三夫户外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张恒的朋友圈,连续发了多条该公司生产的“畅吸365”平面防护口罩和KN95口罩。

张恒告诉记者,公司在2月底计划这件事。首先购得北京得清纳米公司65%的股份,然后在江苏宿迁建厂。目前有16条生产线,主要生产KN95口罩和平面防护口罩,理论产能KN95每天12万~15万片,平面口罩每天70万片左右。公司目前已投资3000万元左右,还在继续增加生产设备,扩大投资。

他提到,疫情环境下口罩的毛利空间较大,但同样设备原材料的价格也在提升。三夫户外董秘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使得公司业绩受到一定影响,布局该类业务是为了对冲业绩下滑带来的影响。

金硕并未透露布局这一业务的盈利情况,只是提到“目前原材料的价格有波动,防护用品的成品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

纺织上市企业华纺股份在今年2月份披露的投资建设无菌车间生产医用口罩及防护服的公告,透露了这项业务的盈利能力。该公司此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新增利税1305万元;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在项目达产后预计1.63年内即可收回。

该公司董秘丁泽涛告诉记者,目前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相关生产资质审批下来就可以投入生产。

不过,中国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提到,并不提倡服装企业盲目在这一领域布局,要综合考虑这一市场的容量以及疫情之后的后续工作。

纺织服装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也提到,服装企业跨界转产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目前机器、人工以及原料价格偏高,此时入局需谨慎考虑。

“出海”

事实上,转产企业若想将产品出口,还要突破多重关卡,其中资质认证就是重要的一关。

张乐润告诉记者,CE认证通常需要准备产品标签、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材料说明等,这些都是常规的认证材料。往年,口罩产品的认证时间是在半年左右。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欧盟简化程序,目前只需1~1.5月左右即可。

张恒提到,三夫户外目前有三个类别口罩产品的CE认证,疫情期间办理速度还比较快,总计几周的时间。

不过, 即便是认证时间缩短,1~1.5月的时间,也影响到很多企业的计划。

高尔夫服饰品牌比音勒芬在3月9日表示,公司口罩每日产能为10万片,医用防护服每月产能为1万套,口罩、防护服将视国际疫情发展需求考虑出口到国外。4月8日,该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并没有启动出口业务,原因是“进行CE认证手续比较麻烦,流程和周期较长”。

此外,包括北京方圣时尚科技集团、郑州领袖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向记者提到,目前认证程序正在审批中。

需要注意的是, 已经有很多企业在认证上寻求“捷径”,但最终上当受骗。“国内很多企业对于国外的标准和要求几乎是一无所知。”张乐润表示,部分企业盲目寻找中介机构,结果上当受骗,很多产品被扣。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一些企业因为“等不起”,也抱着“有证没证先办一个”的心理。已有资质不全或者根本没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肆意牟利,利用口罩生产企业对出口国家法律法规不熟悉,或者节约成本等心理,签发出一些无效的认证,这将会导致口罩企业在后续出口过程中需要承担极大的法律风险。

张乐润告诉记者,在2周以前,前来咨询认证的人员鱼龙混杂,贸易商、生产商、中介、代理机构等等。现在逐渐好转,生产端的工厂为主流。“外面打着‘包过’‘三天拿证’的机构,几乎都是假的。企业需要注意。”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认证机构名录显示,中国境内具有口罩等防疫用品CE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包括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英标管理体系认证(北京)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

在张乐润看来,这种“狂热”的状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预计再有2周左右,这阵‘火’就会过去。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在了解到认证周期之后,认为再拖一两个月后,可能会错过产品‘出海’窗口期,就选择了放弃。”

这对于转产防护用品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挑战。比音勒芬方面表示还不确定将这一业务当做长期战略,毕竟公司还是要坚持主业的发展;张恒对记者说,预估疫情还会持续几个月时间,口罩特别是KN95口罩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长远看,疫情过后,公司将转向研发生产低呼阻的防霾运动防护口罩。

不过,受此次疫情影响,国内个人防护意识得到提升,该领域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扩容。华纺股份选择长久布局这一业务。丁泽涛表示,公司并不是一个临时的跨界,但未来是否还会扩建,则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另外,北京方圣时尚科技集团、郑州领袖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向记者表示,未来这一业务将纳入公司大健康板块,并作为长期战略发展。

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个人防护用品的市场规模(按终端销售额计)由542.5亿元增长至87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0%。2020年初,预计这一领域市场规模迅速增加至1000亿元。不过,未来自疫情稳定后,供需紧张局面将缓解,市场规模与增速回落至以往的平稳水平。彼时, 转产防护用品的企业将与老牌卫材企业展开正面竞争。

(编辑:华夏婴童网)

红星婴童网公众微信号

关于我们企业文化公司宣传服务范围宣传推广企业合作友情链接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招聘信息RSS订阅专题首页

版权所有 红星婴童网【WWW.hxytw.com】CopyRight @ 2012-2017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09082350号  
本站是专业提供婴儿用品招商儿童用品招商孕妇用品招商婴童店加盟孕婴童早教加盟孕婴童用品等其它名牌孕婴童及其相关产业的招商平台
本站只起到信息平台作用,不为交易经过负任何责任,请双方谨慎交易,以确保您的权益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欺骗性产品信息 
电话:14700496243
  诚信网站     wlzp   网站信誉良好   zytz   315cxdw   sfdw